本报讯 邱素凡、全媒体记者陈远路报道:万物土中生,寸土如寸金。土地对于园区发展而言,是产业升级、项目建设的必备要素。现实中,一些园区却面临这样的问题:一边是工业用地紧张,原有土地利用率低;一边是能拉动经济增长的好项目无地可用。
何以破解“土地存量”与“发展增量”矛盾问题?
铜鼓产业园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,“要想为园区升级拓宽空间,就必须厘清问题、破解矛盾,积极探索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改革,推动‘零地增效’,从‘增量开发’转向‘存量更新’。”
摸清底数,“清理”与“盘活”并进——
集约用地需先摸清底数。据了解,铜鼓产业园成立“僵尸企业”清理盘活工作领导小组,在摸排明确园区用地情况的基础上创新“红黄绿”亩均效益动态预警评价体系。
“这一评价体系明确了批而未用、用而未尽、建而未投、投而未达标等4类低效用地判定标准,分类监管企业用地效率,强化动态管理。”铜鼓产业园管委会党政办相关负责人介绍道。如此分类施策,高效整理出连片工业用地,确保“好项目不缺土地,好企业不缺空间”。
通过摸清闲置低效产业用地底数,倒逼僵尸企业、低效用地退出,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大幅提升。2024年,园区亩均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.3%,已批新增国有建设用地开发率为100%、土地闲置率为零。
“沉睡”的土地被“唤醒”,一方经济也持续增长——
近年来,铜鼓产业园积极融入“长株潭”,对接“粤港澳”,成功引进了一批关联度高、带动力强的优质项目。“‘沉睡的土地’从曾经的‘小、散、乱、污’变成现在的‘专、精、特、新’。”铜鼓产业园综合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。
将“亩均效益”与盘活闲置资源相结合,推动休眠企业、闲置厂房进行“二次创业”“二次招商”,二源化工、湘鸿化工、江桥竹木业退城入园;奥马哈新材料、腾达有机硅增资扩产,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。
探索“工业上楼”,让“上下楼”联通“上下游”。园区将原竣智机电所占百余亩土地收回,重新规划建设电子信息标准化厂房,引导竣智机电“厂房上楼”。同时,积极引进研发投入多、项目关联强、亩均效益高的企业,推动产业链主线更长、支线更密。
截至目前,当地电子信息产业园实现20余家企业顺利入驻,2024年预计产值超10亿元,220余亩工业用地亩均产值实现10倍增长;2025年亩均产值有望跃升20倍以上,从“平方”到“立方”提升土地利用效率,以“零地增效”实现“点土成金”。